七、小结 社会主义生产目的与资本主义生产目的不同,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存在本质的差异。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主体即资本家以追逐剩余价值为目的,漠视劳动者的生活状况,其市场化经营机制具有强烈的剥削色彩,他们甚至认为,这个世界上80%的人口是多余的,应当被牺牲掉。但是,社会主义的目的是实现大多数人的幸福生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淡化剥削色彩,其中国有企业更要以消灭剥削、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为己任。因此,在社会主义国家里,国有企业与市场经济相容具有自己独特的特点。与资本主义不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方面是因为由于普遍交往的存在,产品对外表现为商品,那么它对内部也成为商品;资金对外表现为资本,那么它对内部也成为资本或具有资本性质。另一方面,由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不够发达,社会主义实行按劳分配制度,它其实要求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不是个人劳动时间进行分配,而确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方式,一是通过复杂的计算,二是直接通过市场交换。后者相对前者要容易得多。因此,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个生产单位包括国有企业的产品,通过市场交换来确定其价值,确定社会劳动时间,就是采用市场经济的方式,就是实行市场化经营。国有企业的市场化经营意味着国有企业在保值增值的前提下,可以进入一切行业,包括房地产行业。如果有某个行业或领域只能由私有企业特别是外资企业进入而国有企业不能进入,那就谈不上国有企业的市场化经营。国有企业进入不同的行业,要根据行业的特点进行运作。例如,风险投资与非风险投资存在较大的差别,从事风险投资的国有企业与从事非风险投资的国有企业要分开管理。风险投资涉及对知识产权的定价,其定价可以高一些,但只是在股权中占得高,不让其直接变现。股权中的占比可以分年兑现,如果经营得不好,就要实际占比进行清算。 由于资本主义的典型特征是劳动者与生产资料之间被资本家人为地分离,劳动者只有向资本家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才能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相比之下,社会主义,哪怕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要努力消除劳动者与生产资料之间的人为分离。因此,在国有企业里,劳动者被除名需要由职工代表大会决定,这也是社会主义国有企业市场化经营的应有之义。相应地,国有企业的冗员不是或主要不是靠失业来解决,而是靠国有企业的扩张或转岗其他国有企业或事业单位,包括公务员岗位来解决。这是不同于资本主义市场化的地方。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3、9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2]《资本论》第1、3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3]《列宁全集》第39、43、52卷,人民出版社1986、1987、1988年版。 [4]《邓小平文选》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94、1993年版。 [5]《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稿》第1、2卷,人民出版社、当代中国出版社,2012年版。 [6]陈微波:《公营部门劳动关系:对我国国有企业劳动关系的重新定位》,载《现代经济探讨》2011年第12期。 [7]胡幼莲:《资本经营与国有企业市场化初探》,载《中国集体经济》2011年第25期。 [8]黄书猛:《美法两国的国有企业管理及其对我国的借鉴意义》,载《经济与社会发展》2003年第4期。 [9]李连根:《论国有企业改革与国有资本市场化经营》,载《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期。 [10]马连福等:《混合所有制的优序选择:市场的逻辑》,载《中国工业经济》2015年第7期。 [11]钱津:《论国有企业的市场化经营机制》,载《中州学刊》1998年第3期。 [12]杨学富:《论国有企业资产市场化经营管理》,载《企业经济》2005年第12期。 [13]余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载《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6年第5期。 本文摘自《马克思主义研究》第3期。
|